姫路城位於日本兵庫縣姬路市,通稱為白鷺城。


 


和熊本城、松本城合稱日本三大名城;和松山城、和歌山城合稱日本三大連立式平山城。由於其保存度高,被稱為「日本第一名城」。


 


位於姬路市中心,為本市主體象徵。由於城外看起來又白又美,有很多時代劇和電影也在這裡進行拍攝。


 


 


年表


南北朝時期,1333年(元和3年)開始築城。赤松則村在姬路山上建下了稱名寺。1346年(正平元年)史家普遍相信姬路城於本年由赤松貞範築造。室町時代中,1441(嘉吉1),嘉吉之亂起,赤松氏沒落,山名氏佔領了姬路城。其後應仁之亂中,赤松氏又重奪。


赤松氏家臣小寺氏入城。1580年(天正8年)趁豐臣秀吉攻打毛利家之際入城。黑田孝高築起三層的天守閣。


1601年(慶長5年)  池田輝政因關原之戰的戰功,花了8年的時間進行大擴建、完成現在的結構。 池田氏轉封在鳥取城。本多氏的伊勢桑名入城。


1618年(元和4年) 構築西之丸,城的全貌大致完成。


1749年(寬延2年)酒井氏的上野前橋入城。


1868年(明治元年)新的政府在明治時代是山岡山藩屬龍野藩屬姫路藩屬把追討命令但是,和睦以城退讓成為。那時、輝政的後代池田茂政率領的岡山藩部隊対姬路城用數發的空砲威嚇砲擊。


1871年(明治4年)因實行廢藩置縣,全國的城池都被廢棄。姬路城被拍賣,以2350錢給買下。但是,解體要是花費過分地大就以事情結果就那樣被看作為了,權利也是消失。


1874年(明治7年)步兵第十連隊設置。三之丸的建築、武藏野御殿、向屋敷等多數建築除去了。


1879年(明治12年) 同連隊?中村重遠大佐盡力、帰於陸軍省的保管管理。


1882年(明治15年) 備前丸因失火被燬。


1910年(明治43年) 明治大修理展開,耗了9萬圓以修理天守閣。


1919年(大正8年) 陸軍省修理西之丸。其後,第十連隊轉移往岡山。


1928年(昭和3年) 指定為歷史遺跡。由文部省管理(實際管理者為姬路市)。


1931年(昭和6年) 天守閣被指定為「國寶」。後來,渡櫓等亦被指定為國寶。


1934年(昭和9年) 「昭和大修理」開始。


1944年(昭和19年)太平洋戰爭戰局惡化,修理中斷。


1945年(昭和20年)73 姬路大空襲。城內中彈。在姬路本城遺址的中學校舍雖被燒毀,但城的本體卻奇跡地免祝融之禍。


1950年(昭和25年)大修理。


1955年(昭和30年)天守閣以外的修理完結。


1956-1964年(昭和31-39年) 天守閣大修理


1993年(平成5年)被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日本第一個登錄的世界遺產


 


建築


是日本幕府時代的一座藩國領主衛城,江戶時代日本最高造城技術。


 


特徵


主體建築群:由中心部份的大天守閣(46.4公尺)、小天守閣共83座建築群的數層屋頂連接而成之城郭。


 


結構分析:


 


『嶄新的技術是以前神社、寺院建築都未曾使用過的。』


 


基礎結構(Nedori gumen):對於當時西方城堡尚未出現此種建造方式,來自荷蘭East Indies公司的Kämpfer博士在十七世紀中拜訪日本時,曾對此種精緻石牆建造方式大感訝異。磚石工程的基礎在於如何建築負擔龐大壓力的地基部份(Neishi),這稱之為「Nedori gumen」,因此石作主工程師將致力於高階武士指派的工作。目標在於防止嚴重的地面沉陷以及保護由地震帶來的損傷,當這個基礎工作已結束時,圬工業已完成。圬工有三種施作工法:「KirikomihagiUchikomihagi以及Nozura」:過程中K工法累積石塊到傾斜三十度,U工法傾斜三十六度以及N工法傾斜四十五度,其危險之處在於尚未完成前可能產生的崩塌,直到傾斜約四十度時。「為何姬路城牆使用這種大曲線型建造?」最初的設計發明出此種城牆,目的在於分散主城塔(天守閣)負擔於城牆上超過5700噸的垂直向重量,同時符合強大地震時所需。再者,這種曲狀結構可避免雨水停留在邊緣角落,並且一併集中在集水管。此外,這種施工對策亦有三種功能:在磚石未上灰漿或其他灰泥前可避開碰觸,並防止水殘留在凹陷處,牆體中央部份的圖樣「Waraizumi」,類似小孩子的胡亂堆砌。無疑地,如何面對敵軍的侵犯仍是建造時使用法則的最大誘因。曲型牆結構創造最大曲度,也為它創造更多的美感經驗。


 


柱樑結構:由三面石牆圍起來的地基建築加上其上面的六層,總共七層,正中有東西兩根從地基建起而直達第六層的大柱(直徑為0.95公尺、高為25公尺)。整體構造是採用堆積重疊的軸結構,用通柱分別自地基至第二層,從三層至四層,由五層至六層構成三個共同體,然後用橫梁來鞏固通柱,以形成各層的地板結構;而橫梁和通柱上的大梁則插入中央的大柱,如此可使三個共同體得以結合成一體。


 


迴廊:每隔一個開間(2公尺)就有一個中柱,如加上中間支柱,那就每隔半間(1公尺)就有一根柱子;此外,各個角隅架設和支柱同樣尺寸的對角斜柱以增加耐震性,可說是極堅固的構造。初期的「天守」只有下方是「大壁構造」(像土倉庫牆壁,從正面看不到柱子),嗣後為了美觀和防護上需求,在牆壁上全部塗上白色灰漿,窗格也在裝上鐵板後同樣施作。


 


屋頂:在山形牆上加上鋸齒或波浪狀斜板,美化各層的外觀而使之看來富有變化。


防禦系統:由姬山(45.6公尺)與周邊平地構成的「高臺平山城」(總海拔92公尺),周圍築有壕溝城池,石垣和城壁固守著城堡。同時,各個城郭區域或各條通道之間均有石垣和城壁相隔,使外敵不可能輕易進入。石垣呈陡斜狀,這種特點被稱為「扇形斜坡」,上部向外翹出,使人難以攀登。灰瓦白牆,為了防火外部牆壁全部塗以白色灰漿。


 


名稱由來:


姬路城:姬路在日語中指蠶繭,由於姬路城所處的姬山、鷺山兩座山崗酷似蠶繭,故沿城方圓一帶漸被人們稱為「姬路」。


 


白鷺城:其白色城牆及蜿蜒屋簷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白鷺因而得名。


 


·   姫路觀光協會/姫路城之達人


·   Technological Originality-See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meji Cast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kur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