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閱讀,該「讀」些什麼?


2008-07-11 天下雜誌‧童書出版

 



作者︰幸曼玲(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主任)


 自從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提倡閱讀運動以來,各級學校大力推廣閱讀,相信沒有人會反對閱讀的重要性,也沒人會否定 閱讀的功能。但是,許多閱讀的推動者除了鼓勵讓孩子有機會大量閱讀之外,似乎並未強調閱讀是「文本」和「心智」互動的過程。事實上,閱讀者在追求意義的過 程中,心智也獲得了啟發,思考能力得以增長。



那麼,幼兒該如何開始閱讀呢?在教學場域中,「圖書角」是孩子最不會主動參與選擇的地方。對幼兒而言,要進入圖畫書的世界並了解其中意義,門檻較高,遠不如「堆積木」或「扮家家酒」來得自然、生動而有趣,因此要帶領幼兒進入圖書,喜歡圖書,非得靠成人的參與和協助不可。


  然而成人在參與過程中,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圖畫書,才能啟發孩子的心智呢?首先,故事必須有趣。「有趣」是指故事內容合乎孩子的生活經驗,反映生活的點點滴 滴,創造出另一個生活空間,讓孩子在其中探索。孩子在閱讀或是聽故事的過程中,抓取故事情節中與其經驗相關的部分,進行推論,追究可能,進而營造了另一個 思考的空間;也就是這個思考空間,啟發了孩子的心智。



其次,故事文本中呈現的因果關連,也容易引發幼兒的思考。如《班班愛漢堡》中不斷往前衝的班班,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威洛比先生的耶誕樹》中,長得太高的耶誕樹被剪下來,安置到另一個家庭,後續又是如何?「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是文本訊息中直接或間接呈現的字詞,可促進孩子思考。情節中隱含的連貫性或是因果關係,是另一種刺激想像的觸媒劑。


 除了文本存在的訊息可以刺激孩子的思考外,「圖像」也是孩子思考的來源。《班班愛漢堡》中,男孩被其他動物追逐時所展現的驚恐,以及吃到漢堡時的喜悅,都是協助孩子辨認他人表情的媒介。透過這些媒介,可幫助孩子建立情緒的感知和覺察,打下幼兒人際互動的基礎。而《蘋果是我的》中,各色人物充滿動態的表情,大象、獅子、長頸鹿等追逐猴子的樣態,正好反映出當時激動的情景。


對幼兒而言,圖畫書是另一個探索空間、另一個思索的場域。而在圖畫書裡出現的點滴,可讓幼兒在生活中尋找對照,也讓幼兒的生活更見意義。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童書出版」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kur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